中国当代艺术清火去燥正当时
 
 
        中国当代艺术遇冷,兆头好像早就出现了。今年3月17日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就传来一丝寒意,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集体遭遇“滑铁卢”。“天价王”张晓刚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广义、蔡国强等一向被国际市场追捧的艺术家作品多数以估价或略超估价成交。另外,在今年伦敦佳士得“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张晓刚的《父亲和女儿》也因超高估价遭流拍。9月17日纽约苏富比的“秋拍”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再度遇冷。比春季拍卖来看,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均有缩水,成交率下降,成交金额也屡屡下挫。从这诸多信号中,有人得出结论,曾被多次预言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拐点终于现身。

  自从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飙升,人气高企,拍卖屡创新高以来,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泡沫论”、“拐点论”的说法不断出现,但现在随着多数作品以估价卖出或者遭遇流拍的现象说明,当代艺术的寒流也许真的到来了,中国当代艺术或许真的进入了拐点。拐点也好,泡沫也罢,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去燥清火的最佳时机。

  首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需要去燥清火。估价过高是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争议最多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人不是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而是听到了它的价格。以前拿到一万块卖画钱就手抖声音颤的艺术家们现在进入百万美元俱乐部后,正兴冲冲地向千万美元俱乐部发起最猛烈的冲击。这是好事,让艺术家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在当下享受到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优越的物质生活反过来会不会改变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或者说会不会让艺术家也变得浮躁起来,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过于一味地迎合市场?这是从古至今难以跨越的一道考题。

  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估计过高。索斯比亚洲行政总裁程寿康认为,有些人永远捍定在一个超高的位置,但他的画的水平达不到,就会跟市场脱节。也就是说,对这些已经进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画的水平如果掉下来,价格自然会掉下来。另一方面是卖家自视甚高,给出的底价过高,难免会流拍,而流拍的作品一旦多了,也会影响到后来的购买欲。

  今年以来频频出现的流拍事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拉响了一个警报。中国当代的艺术家相对集体浮躁,在圈内也是公认的事实,清醒地审视自己,也许是他们当下的着力点。

  上个月来上海参加双年展的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市场的成功遮盖了现实的问题,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家登上国际舞台。在一家杂志评选当代最著名的100名艺术家时,没有一个中国人,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如想像中那么有名。国际机构虽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接触越来越多,但很少纳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仍然极少走进国际重要收藏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从收藏家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理性回归也在挤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多水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从开始出现的罕见和新奇受到追捧,一路领涨,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新人迭出,竞争也就在所难免。而且在当代艺术的国际队伍中,中国概念热过去之后就是艺术价值的回归。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中,中国显然还是后来者。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在国际上找到合适的位置,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领域的位置和身价也需要重新定位。

  中国当代艺术遇冷既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恰好是一剂及时清凉的去燥良药,中国当代艺术正是该冷一冷的时候了。
                                               转自《深圳商报》
 
  • 用户名
  • 密  码
  • 联系我们
  •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
          村老围东七巷13号3楼
    电话:0755-28717656
               84739600
    E-mail:art@szdafen.com
            yihai@szdafen.com